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  威廉莫里斯為英國的設計師、詩人兼社會主義者,同樣也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先驅者,也是真正實現英國理論家拉斯金思想的重要人物。他身受倫敦世界博覽會的刺激,否定工業化和機械化生產,唾棄新興工業產品,致力恢復中世紀設計、講究手工藝精湛的局面,不過他也否定裝飾過度的維多利亞式風格。
  莫里斯和許多藝術家建築師在1848年共同組成了藝術小組--拉斐爾前派兄弟會,於1864年開始他的設計事務,這運動呈現消極的意識形態,他們憧憬活在中世紀、哥德時期裡,企圖逃避工業化帶來的巨大影響,但卻給後來的設計師們提供了許多的設計風格參考。

【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7,238期】

  「工藝」原本是用以形容工匠造物之技藝,尤其是指民間日常所需的各類生活用品,與支持精神、宗教信仰儀式的造像或器具等。日本的民藝家柳宗悅認為這種「民眾的工藝」與人們的生活,乃至人們內心的感受是互依互存的,甚至可說是「人心之精華」。因此不論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,在農業、工業、商業等不同的社會或環境領域裡,工藝都是難以分割的底韻。初始是為了生活用途而創造的工藝,在完備生活後也就帶來了富足感;且因一般民眾與環境的親土性,更能從生命成長的細節、自然景象的變幻得到精神上的感動與充實,於是工藝的面貌也就逐漸成形。 

  十九世紀時的英國,在一片工業革命聲浪下,威廉莫里斯(William Morris)講求回歸中世紀手工的工藝美術運動,雖與低成本、大量、快速製造的工商產能需求相違背,但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且成為設計史上的經典,其復古典雅的設計風格與注重生活實用機能的特質,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;不但建立了工藝美術化的指標,更是我們重塑台灣地方與民間文化的工藝美感時極需注重的著力點。
 
  而威廉莫里斯在染織品與壁紙的印花設計,與文建會現正以社區總體營造觀念大力推行的新台灣客庄花布,不但有著極為相似的承載媒材與題材表現形式,亦都著重傳統生活工藝復興精神。本文秉持工藝再興的立場,藉著威廉莫里斯印花在設計史上成功的地位,與直至今日仍持續印行的工藝價值,照看現代新客庄花布在形式、精神、歷史與文化背景的異同;互擷特長之處以期再尋民間產品價值與生活美感兼具的和諧,並有助益於傳統民藝的再興與推廣。

十九世紀英國印花工藝 

  十九世紀講究機械化的工業革命興起之後,大幅度增加了民間用品的產能,卻也因新興資產階級過度集中社會資源等影響,帶來了失業的人潮與社會的混亂。並且在技術與製造環境發展不成熟的情況下,許多工業產品常用漆色塗裝金屬零件表面,以偽成木製或其他質感;或為了模仿貴族器物華麗形式,卻增加了許多粗糙而難以使用的裝飾造型,造成了大幅度的產品庸俗化。

  威廉莫里斯受到約翰拉斯金(John Ruskin)的影響,認為必須使工藝回歸到中世紀行會的精神,方能改善社會現象與產品素質,因此倡導中世紀工匠的獨立創意精神,讓工匠階級得以展現自我意識;並希望透過工藝美術運動,讓細緻典雅的審美品味在社會中下階層散播開來,使他們重拾生活的樂趣與尊嚴,進而削弱階級對立所引發的社會問題,大力促進了美術工藝運動的推展,將匠工提升到藝術家的層次。 而威廉莫里斯本人,除了在室內設計、工藝設計、政治改革的領域為翹楚外,也是絕佳的染織品以及壁紙印花的設計者。許多作品在今天仍持續印製,成功的讓其藝術美學形式受到高度評價,也實踐了工藝所該具有的實用推廣價值。 

  熟悉紡織品發展過程的莫里斯,曾潛心專注在恢復傳統紡織印染的方式。約在1870年左右,就投入染織品與印花的設計和研究,並閱讀許多出版於十六、十七世紀的相關領域書籍;傑洛德(Gerard)著於1597年的《植物誌》(Herbal)就為他帶來許多關於植物生長結構的重要概念;而十七到十八世紀間,因為顯微鏡的發展使顯微技術突飛猛進,植物生長的韻律之美受到相當程度的啟發,也讓植物學的研究和以植物為主題的設計更趨成熟。 

  他的染織品和壁紙印花,主要是以植物生長與花鳥圖案構成連續圖形。韋伯(Philip.Webb)為他設計的著名居所──「紅屋」周遭之環境與花園,就帶給他許多的設計靈感。如他1862年時執筆設計的第一款壁紙花紋「格子架」(Trellis),正是出自於紅屋院中的玫瑰格子棚架美景;而佇姿立於泰晤士河畔的柳樹,也就成為他手中的系列作品題材。這種以生活周遭植物景觀,或帶有象徵意味的花鳥為內容之表現形式,可說是客家花布與威廉莫里斯印花設計所共有的形象特質。而當時傳進歐洲的日本印刷、手工藝品如浮世繪、漆器,以及十三、十四世紀敘利亞、北義大利的絲織作,也讓莫里斯作品受到東方風格的啟發。 

  提倡再興傳統工匠技藝精神的莫里斯,並非完全排斥一切能帶來進步與方便的技術和機器,而是絕不降低他對品質與成效的要求。因此在製作印染物時,只在著色劑的部分使用新的合成物質,捨棄了乾燥快速、易於短時間大量生產,但因是煤焦油衍生物,使染製者有中毒疑慮的苯鞍──阿尼林染料(Aniline),而採用傳統的動植物染料,如「布爾兔或兔子兄弟」(Brer Rabbit or Brother Rabbit)當中的靛青,就來自於豆科槐蘭屬植物的成分。又以多層木刻的方式製作分版印刷,並在細部鑄以黃銅金屬條或碎片,達到更精緻的壓印效果,對品質極為講究。   

  威廉莫里斯印花極注重植物元素的交錯與蜷曲,並用植物的生長狀態蔓延至整個畫面,構成單位型和單位型之組合;或採用非矩形對應的四方連續,以及許多的對稱、斜置性構圖;增加畫面的律動感之餘,也能模糊單位界線,強化其綿延不絕的意象。其圖像內容文本以花草植物為設計大宗,莫里斯除花卉外,納入了許多枝葉瓜果為主題;或單純以柳樹、莨苕充斥整個布面,使花卉不再是充斥眼簾的唯一角色。也有以動物當作全圖趣味核心,如莫里斯公司最昂貴的染織品──「草莓賊」(Strawberry Thief),不但是莫里斯公司第一件靛染織品,每個顏色都單獨染色、印刷、清潔;雀鳥跳躍其中,偷吃草莓的情景,更創造了不少趣味。「布爾兔或兔子兄弟」亦是以兔子為該印花名稱的佳作。



CDCD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10/23
文藝復興 (Renaissance) ㄧ字源出於義大利語,原意為「復興」或「再生」

文藝復興 (Renaissance) 的字義藝術家、思想家、音樂家、作家們嘗試從古代經典作品及其價值觀中尋求靈感,因此產生了「復興」和「再生」的想法。

文藝復興時期的價值觀及主要訴求是一種“人文主義”的思想態度,以人和人的價值以首要地位。這種思想態度被視為文藝復興文明的中心論題。

價值觀焦點集中在 “人類”身上,尤其著重在人的個別性與情感之上。人文主義的概念是ㄧ種追求人文主義精神的一種文化運動。

人文主義者醉心於美麗古老的語言 -希臘文與拉丁文中,同時也深深被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所吸引。

畫家及雕塑家-再度開始雕琢描繪於中世紀時期被視為可恥及隱蔽的赤裸人體

米開朗基羅 –“大衛”雕像 (Michelangelo, 1475-1564) – David

•501歲的美男子
•聖經中的牧羊人 “大衛”,完成於1504年,是米開朗基羅於26歲時所創作的大理石雕像,原是以廢棄的次級大理石雕刻而成,透過其鬼釜神工之手,成了人類文明史上五百年來不朽的藝術寶藏
•1527年佛羅倫斯暴動中David曾被敲斷左前臂,也曾經遭受電殛,原尊於1873年被遷移到佛羅倫斯藝術學院畫廊迄今,1991年還有瘋狂藝術家拿錘子敲傷他的腳趾,不過後來都經細心修護復原。 目前在佛羅倫斯還複製有二尊大衛像,一尊在米開蘭基羅廣場 ,一尊在Piazza della Signoria供大眾觀賞。

社會背景的變遷
文藝復興時期,政治與宗教的勢力逐漸削弱,因此人們開始重視本身生命意義的價值,與中世紀時所專注的神秘主義和宗教信仰大為不同。

政治方面:封建制度瓦解

文藝復興時期,人們開始重視本身生命意義的價值,和中世紀時所專注的神秘主義及宗教信仰大為不同,此觀念使得由中世紀傳承而來的嚴密的封建制度逐漸削弱。

宗教方面:宗教改革運動

發生於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,由馬丁路德 (Martin Luther, 1483-1546) 所帶領,試圖擺脫當時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濫權,因而造成天主教教派的分裂。天主教教堂在此時期已大大不如在中世紀時期所擁有的權威性,教堂不再壟斷學習的機會,貴族和中上階級也開始視教育為身的分表徵。

文化方面:大學的設立

思想家及有知識的貴族時常聚集討論一切與人的生命有關的問題,同時並希望復興古希臘羅馬的哲學藝術。 大學(Academies) 在此時期開始設立, 史上第一所大學於1470年於佛羅倫斯成立。

經濟方面:印刷術的發明

十五世紀中,西方的活字版印刷術被發明
-約1450年前 全以稀少且昂貴的手 抄本為主。
-約1450年後 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,加速了學習的擴展。
-到了1500年時,四萬版本有ㄧ千五百萬至 兩千萬的複製版在歐洲被印行。

音樂的發展

西元1450 - 1600
為了符合文藝復興時期 “全人” – 全能人類的理想典型,每位受過教育的人,都被期待接受音樂的訓練與薰陶。

“假如ㄧ位朝臣不是ㄧ位音樂家的話,我都不喜歡”

卡斯蒂廖內 (Castiglione, Baldassare, 1478-1529 ) 《朝臣之書》(Il cortegiano)
作家、義大利外交官,此書作於1513~1518, 於1528年出版.

“自身無音樂的,精神上也無法被協和的甜蜜音響所感動,變成叛逆陰謀與腐敗”

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, 1564~1616)《威尼斯商人》 (The Merchant of Venice) ,舞台劇中指示要求加入音樂的地方超過三百處,
且劇作中充滿形容音樂的美麗辭彙。













CDCD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首先 和各位分享近期的4個攝影展:
1.台北當代美術館(捷運中山站)
2007/10/27 ~ 2007/12/16
複音:李明維、謝素梅雙個展
http://www.mocataipei.org.tw/_chinese/showweb/index.asp?ID=51

2.Chi-Wen Gallary (捷運忠孝復興站)
2007/10/6 ~ 2007/11/17
曾御欽錄像展
http://www.chiwengallery.com/exibitions/200710/images/pic.gif

3.台北市立美術館
2007/8/18 ~ 2007/11/18
鄧南光百歲紀念展

4.台北市立美術館
2007/9/15 ~ 2007/11/18
憶域:李.雅諾影像展

大家有時間的話,可以去看看!


接下來是年底前的一些靜態展覽:
●台北市立美術館
常設展:靜物‧物件紀事(展至97年2月10日);
東西:張乃文個展(展至9月16日);
伐克當代版畫藝術(展至9月16日);
空間衍繹(展至10月28日);
東八十回顧展(展至11月11日)

●國立故宮博物院
皇城聚珍─清代殿本圖書特展(展至11月30日)

●台北偶戲館
台北市市民大道五段99號2-4樓,電話:25287955
黑光戲展覽─黑漆漆、亮晶晶(展至97年1月30日)

●沁德居藝廊
台北市信義路四段199巷14號,電話:27074086
常設展:微光中的物我兩忘

●土地
台北市大安路一段31巷54號,電話:87717384
明日之星在土地─台灣設計者展覽(展至12月29日)


最後推薦2本書,也是跟攝影有關的,事實上在好書推薦時林blue也有推薦過!
1.「藝術觀賞之道」John Berger 商務出版社
2.「論攝影」Susan Sontag 唐山出版社

其實我覺得影像的形成過程還滿有趣的,從以前人們只能「眼見為憑」一直到現在可以大量的輸出,甚至於複製,我想應該是科技的緣故吧!?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會不小心忽略了這些影像的價值,遺忘了它被創造的最初目的,所以培養人們的文化素養變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,最起碼,學會欣賞.
我覺得影像的東西真的要多看,所謂見多識廣大概既是這個道理吧!多看看攝影家的作品,學習他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及方法,不是要如法炮製,而是讓我們也有洞察身邊事務的能力



CDCD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http://www.njmuseum.com/zh/book/kgjs_big5/fxdzx/feixvzhx02.html
http://web.ptes.tp.edu.tw/big6/civil/tech-baby.htm#01

從文中不難看出,在尚未有文字的史前,溝通或者紀錄的方式都是由最初的圖畫,再漸漸轉變成文字。文明發源地東西方各不相同,西方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,東方則是黃河流域。兩各相差千里的地方在史前視覺傳達上有共通點,在還沒有文字的時候,東西方都擁有古老的壁畫、或在陶器,青銅器上。
 其實視覺傳達是利用文字、符號、造型來創造一個具有美感、意象、意念的一種視覺效果,透過這個視覺效果,而達到溝通傳達的目的。主要以圖像的方式補足語言傳達的不足,以傳達清楚明確的溝通意義。而在以圖像補足語言傳達的不足這個部分,在沒有語言甚自文字的史前時代,視覺傳達的意義和現在並不完全相符。而且其實我也懷疑在史前的人類要怎麼對圖案有美的感覺?不過上述的定義是現今定義出來的,套用到過去必是不完全正確的。
 西方蘇美古文明幾乎都是由壁畫漸漸發展到楔形文字,和東方的象形文字大不相同,在西方考古熱的同時,楔形文字幾乎考倒西方所有學究。楔形文字的整體翻譯和突破是非常緩慢的,因為不同的文明,使用不完全相同的楔形文字。經過漫長的時間,大多數的不同楔形文字,有巴比倫的、有亞述的、甚至還有被記載在聖經上卻消失的古文明,都使用楔形文字,但是各個文化並不完全相同。以至於辨識度低,翻譯困難。相較於中國,象形文字幾乎是看什麼是什麼,當然也有各個部落對某些器物的認知不同,畫法不同,但是太陽、月亮、星星、流水、山脈,這些固定的東西,辨識度就相對高很多。
  象形文字雖然稱之為文字,但是同一個字的寫法多變,卻又不會失真。可見在視覺傳達上,圖像還是比純文字來的好理解和猜測。



CDCD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關於今天的課程,有談到一些關於"聖經",我覺得這地方滿有趣的,所以想發表我的一些看法.
事實上,我自己有去教會,對於聖經沒有那麼陌生.聖經分成舊約和新約,猶太人不相信新約中的耶穌基督是他們所謂的"神",也就是彌賽亞,但是他們勤於研讀經文,時常探討關於彌塞亞的教導和教會的一切教義,有時甚至會在聖殿前來一番"評論".
有一種說法,就是"猶太教徒其實是準備好迎接彌塞亞的",也就是說,猶太教徒非常仔細的學習關於神的一切,好準備神的"第二次來臨",只是他們不知道耶穌基督就是他們正在等待的神.
其實很多人都以為"聖經"是本枯燥乏味的書,但其實它就是一本歷史書,一本記載著古代歐洲歷史書籍.我認為它也可以被稱為"古代先知的日記",聖經中的作者分別由不同時代的先知撰寫(鐫刻),然後一直被流傳到現在.事實上,聖經中記載了許多的預言,時事和比喻,用比較白話的說法來解釋,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---小故事大啟示.
其實我滿好奇聖經的原稿是長什麼樣子,因為現在市面上所見的聖經算是滿厚的一本書,而且它印刷所使用的紙質十分的薄,就我所知,經文是鐫刻在金屬葉片上(The Book of Mormon就是刻在金頁片上的),或是羊皮紙,但無論是哪種方式,它的體積必定非常的大,這樣大體積的紀錄為什麼能夠良好保存直到被翻譯出來,我真的滿好奇的.(也許金屬頁片比較好保存,但羊皮紙可不是...)

以上純屬本人言論,不代表全組立場.
組員9533117



CDCD9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